【公开】小米公开“电机和车辆”专利;华为公开“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和车辆”专利
1.小米公开“电机和车辆”专利:可提升电机散热性能;
2.华为公开“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和车辆”专利;
3.国家知识产权局: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将系统提升我国专利工作水平;
4.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科研团队在压电能量采集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1.小米公开“电机和车辆”专利:可提升电机散热性能
集微网消息,天眼查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近日新增多条专利信息,其中一条名称为“电机和车辆”,公开号为CN117318356A。
专利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机和车辆,所述电机包括:机壳、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所述定子铁芯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壁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布置的线圈槽,部分所述定子绕组设于所述线圈槽内,所述定子铁芯内设有沿其径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冷却油道,多个所述冷却油道相互连通且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和所述线圈槽间隔开。本发明的电机可以对定子铁芯内部进行充分冷却,有利于提升电机整体的散热性能。
据悉,12月28日,小米联合创始人兼CEO雷军公布了小米首款电动汽车SU7,宣称将在15年至20年内成为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并与特斯拉和保时捷公司竞争,致力打造“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的梦想之车。小米SU7将于明年上市,配备每分钟21000转的电机,雷军称该转速高于特斯拉Model S和保时捷Taycan Turbo。小米工厂采用了巨型铸造制造技术,开发了“超级大压铸”的9100t自研设备集群系统。
2.华为公开“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和车辆”专利
集微网消息,天眼查显示,近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新增多条专利信息,其中一条名称为“通信方法、装置、系统和车辆”,公开号为CN117319122A。
专利摘要显示,该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音频系统中,该音频系统包括主节点以及包括第一从节点在内的多个从节点,其中,第一从节点确定发生与第一从节点相关联的第一异常时,在第一时间段内发送第一上行帧,第一上行帧携带第一异常信息,第一异常信息指示发生第一异常,第一时间段为根据第一从节点的属性确定,或者第一时间段包含于第一从节点组的异常上报周期,第一从节点组包括第一从节点,第一从节点组中的至少一个从节点发生异常时在异常上报周期内上报异常。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增加从节点上报异常的机会,从而提高从节点上报异常的效率。
据悉,截至2022年底,华为持有超过12万项有效授权专利,主要分布在中国、欧洲、美洲、亚太、中东和非洲。其中,华为在中国和欧洲各持有4万多项专利,在美国持有22,000多项专利。
3.国家知识产权局: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将系统提升我国专利工作水平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已于日前公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在12月26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本次修改贯穿专利的创造、审查、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和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将系统提升我国专利工作水平。
申长雨介绍,修改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共13章149条。此次修改主要涉及五个方面:完善专利申请制度,便利申请人和创新主体;完善专利审查制度,提高专利审查质量和效率;加强专利行政保护,维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加强专利公共服务,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加强同国际规则的衔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司法部立法三局负责人金武卫表示,新修改的专利法已于2021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次专利法实施细则修改,严格依照修改后的专利法细化、完善相关制度,维护专利制度一致性、稳定性。
申长雨表示,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认真抓好落实,更好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来源:新华网)
4.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科研团队在压电能量采集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青年研究员陈之原领导的能量采集与电源管理芯片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环境能量采集技术以及电源管理技术的理论创新和芯片实现研究,工作涵盖了机械能、太阳能、无线能收集与交直流电压转换等多个领域范畴。近日,该研究组在压电能量采集接口电路方向取得重要科研进展。
研究背景
进入智能物联网时代,无线传感网络被广泛应用在包括环境监测、智慧大厦、生物医疗等各种领域。无线传感器节点通过传感器采集附近的物理数据,经处理分析后帮助人实现与环境更好的交互。伴随着传感器节点的不断增多,无线传感网络的供电问题日益突显。因此研究者希望通过采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来取代电池供能,帮助无线传感网络实自供电。
图1 无线传感网络拓扑结构(上图);振动能供电的无线传感节点(下图)
在各种环境能中,振动能相较其他能量源更易于获得,且不易受到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适用于为超低功率无线传感器和生物医学传感器供电。振动能可以通过压电换能器(PT)来采集,再经接口电路转换为负载所需的电源。然而,传统的压电能量采集接口路通常需借助片外无源器件进行电压翻转来提高AC-DC的转换效率,以及利用无源器件设计DC-DC转换器来实现电压转换和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这些方案牺牲了系统的集成度,使之难以应用于对系统体积具有严格限制的场景中,如植入式医疗设备与微机电系统(MEMS)等。
图2 压电换能器机械结构与理论模型
成果介绍
最近,微电子学院青年研究员陈之原领导的研究组在压电换能器阵列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案,特别是在交流至直流(AC-DC)转换领域。该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压电换能器阵列的自翻转技术。这种技术利用输入阵列中一半的压电换能器单元作为翻转电容,实现了在不引入额外无源器件的情况下的偏置翻转。此外,该课题组还进一步开发了电荷回收再利用式自翻转技术(SBFRR)。通过串联压电换能器(PT)将电荷回收到过渡电容上,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因电荷清零而产生的损耗。电压翻转完成后,再将回收的电荷重新投资到PT上,以提高重建电压,显著提升系统的能效。这种技术的提出为能量转换和管理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特别是在提高能效和减少能量损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对采集到的压电能量后续进行的直流至直流(DC-DC)转换方面,研究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输入压电换能器(PT)阵列的开关PT式DC-DC转换器(SPDC)。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将PT单元作为飞行电容使用,实现了DC-DC转换功能,同时避免了引入额外的无源器件。SPDC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够调节电压转换比,这使得它可以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MPPT)。通过调节SPDC的电压转换比,系统能够自动调整到最佳工作点,从而优化能源的利用效率。这种开关PT式DC-DC转换器的设计在能源转换和管理领域尤其有价值,因为它不仅提高了能效,还简化了电路设计。通过将PT单元直接用于能量转换,该技术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效、紧凑能源转换技术的需求。
图3 压电换能器接口技术对比:基于DC-DC转换器的传统压电能量采集电路(上图);基于SPDC技术的提议压电能量采集电路(下图)
图4 提议的SPDC技术的三阶段操作示例
研究组基于研发的创新技术,设计了一款高集成、高能效的压电能量采集芯片。这款芯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创新地利用时分复用的方式,使得压电换能器能在能量源、飞行电容器和翻转电容三种角色之间转换。这种设计方法使得芯片能在不引入任何额外无源器件的情况下,同时实现高效的电压翻转和DC-DC转换。该芯片采用180纳米CMOS工艺设计,其面积仅为0.7平方毫米。从测量结果来看,翻转效率高达80%,最大输出功率提升率(MOPIR)达到了4.88。在0.78V到4.9V的输入电压范围内,该芯片能够维持3.5以上的MOPIR,表明其在不同输入条件下都保持高效性能。此外,性能优越度(FoM)是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衡量每单位体积的性能提升。这款芯片的FoM值达到了0.49,这在全球范围内来看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值,表明它是目前世界上最紧凑、高效的压电换能器能量收集电路之一。
图5. 压电能量采集接口电路芯片、测试平台(上图)与相关测试波形(下图)
上述关于压电自翻转技术的理论研究以“A Self-bias-flip with Charge Recycle Interface Circuit with No External Energy Reservoir for 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Array”为题,发表在电力电子领域一流国际学术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上。研发的高集成高能效压电能量采集芯片则以“Piezoelectric Energy Harvesting Interface Using Self-bias-flip Rectifier and Switched-PEH DC-DC for MPPT”为题,被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顶级期刊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录用。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为两项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生李桢为第一作者,陈之原为该工作的通讯作者,其他作者包括曾晓洋教授、韩军研究员、程旭副研究员以及博士生王静、王佳伟;上海科技大学梁俊睿副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杜思俊副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姜俊敏副教授、澳门大学的罗文基教授等为合作单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