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武汉新芯新增多个股东,注册资本增幅超46%;邓中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科技创新;吉利李书福: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1、武汉新芯新增多个股东,注册资本增幅超46%
2、【两会建言】邓中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加强科技创新
3、【两会建言】吉利李书福: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4、【两会建言】广汽冯兴亚:建议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
5、11亿元!拓荆科技拟投资建设高端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基地
6、强华股份集成电路核心装备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封顶
1、武汉新芯新增多个股东,注册资本增幅超46%
集微网消息,天眼查显示,2月29日,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新芯)发生多项工商变更,股东长江存储科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退出,新增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中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农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股东。
同时,武汉新芯注册资本由约57.82亿人民币增至约84.79亿人民币,增幅达46.64%。此外,武汉新芯多名主要人员也发生变更。
2、【两会建言】邓中翰: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加强科技创新
集微网消息,据新华网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增强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邓中翰委员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邓中翰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新型应用正蓬勃发展。未来,要从技术底层发力,紧紧抓住后摩尔时代难得的发展机遇,注重资金保障和产业生态建设。
据悉,邓中翰建议,促进芯片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标准制定和产业生态建设。从英特尔X86架构与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组成的Wintel生态,高通通过建立CDMA标准构建移动通信时代的市场优势,再到如今英伟达基于CUDA生态成为AI时代的赢家,国际芯片领军企业的成长几乎都是从建立技术标准开始,进而在国家或行业的支持下,不断拓展自己的产业生态并发展壮大。相关部门应围绕人工智能、数字感知等新型领域,加快开展自主标准制定和关键技术核心芯片的攻关研究,以自主标准优势,结合发挥政策优势,推动形成产业优势,最终实现产业生态的发展壮大。
他表示,新质生产力要在原创性、颠覆性的底层技术创新上寻找答案。人工智能芯片的架构和技术创新能够大幅提升计算效率,支撑人工智能为各行各业带来颠覆性创新,助力培育新的模式、业态和动能,这些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希望有关部门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发展标准化生态,对于人工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创新领域的人才、企业加以精准扶持,为硬科技公司的技术攻关提供更多支持。
3、【两会建言】吉利李书福: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
集微网消息,3月1日,吉利控股集团公布了“关于夯实碳市场基础 、推动汽车产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提案”。
以下是该提案的部分内容:
当前背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国自2020年庄严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来,出台的系列文件已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市场主体和社会各方主动护绿、降碳、减排。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应充分发挥“链长”作用,引导上下游产业链持续有效降碳,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
新能源汽车产业全球领先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2022年高增长态势,全年产销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31.6%,连续9年全球第一。
乘用车平均油耗持续降低
得益于政策引导和企业在新技术、新产品上的大力推广,我国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显著改善。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实施情况年度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乘用车行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为4.10L/100km,同比下降19.6%,提前实现2025年4.60L/100km油耗目标。其中,国产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3.99L/100km,同比下降20.0%;进口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继续维持高位,为7.66L/100km。
商用车电动化转型的“减碳”潜力巨大
在我国,约占汽车保有量11%的载货类商用车却排放了全部汽车56%的二氧化碳,商用车碳减排对国家能源安全及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1.0》中“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目标为45%”的研究成果,以及2023年新能源商用车约11%的低渗透率现状,要求新能源商用车市场规模亟需每年快速增长。此外,智能驾驶、绿色甲醇、氢燃料等新兴技术与商用车低碳化紧密结合,正在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前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新动能。
“低碳”发展 仍需要政策保驾护航
国际“碳壁垒”渐行渐近
根据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累计出口汽车522万辆,同比增长57.4%,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欧盟、美国等地相继出台“反补贴”“碳关税”等系列政策给我国汽车产业全球化蒙上阴影。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上下游对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的碳排放核算仍处于摸索阶段,碳排放数据来源广泛且标准不统一,进一步增加了短期内达到国际互认的难度。欧盟议会已于2023年6月14日正式通过了《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要求所有在欧盟销售的电池产品提供碳足迹声明和碳足迹性能等级等信息,大大增加了我国电池产品出口的难度。
现行管理办法无法直接与碳排放体系衔接
《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积分办法》”)以控制油耗和电耗为主要手段,2018年至今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50亿元,有效推动了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发展。但随着2023年新能源汽车新车产销占比均超过30%,积分供需形势发生较大变化,行业普遍认为《积分办法》的促进作用正在减弱;另一方面,《积分办法》也不符合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最后,也是目前行业需求最迫切的方面,《积分办法》不能解决我国汽车出口面临的“碳关税”等技术壁垒。
碳减排进入深水区推进成本高、难度大
车企考虑减排效果、自身控制力度、成本等因素,已优先推进自身节能降本、减碳的手段,但是上游供应链减排、低碳能源及产品研发,都进入到控制能力有限以及需要高昂成本投入的困境中。全国碳市场对汽车行业碳减排影响范围及促进作用有限,因市场主体仍以发电行业企业为主,其它与汽车行业强相关的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排放行业,虽然从2015年起持续对碳排放数据进行监控和管理,但目前尚未有明确将这些行业纳入碳市场的计划。如果不纳入碳市场,这些重点排放行业碳排放成本压力不足,在碳减排方面也不会有足够的动力,从而影响本行业及下游行业的未来可持续竞争力。同时,与欧盟碳市场比较,我国碳市场流动性十分有限,价格远低于欧盟。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2023年全国碳排放权配额交易年度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过低的价格和市场流动性,很难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也难以引起企业对碳减排的足够重视和长远规划。
同一行业碳排放数字化管理呈分散性,缺乏行业标准或监督
虽数字化、智能化碳管理平台在碳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但是目前由于市场前景广阔等因素,企业、咨询机构等都在开发不同的数字化碳管理平台,行业内没有统一的平台管理标准及监督机制,市场上的产品鱼龙混杂,不但给企业造成了如何选用本行业碳管理平台的困惑,也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
以上国内外碳相关的政策体制以及碳市场建设进展,不仅阻碍了国内汽车行业提前实现“30·60”目标的步伐,更制约了我国汽车产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为了维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同时满足国际碳排政策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碳市场,出台碳管理相关机制及政策以及规范碳管理数字化平台,刻不容缓。
建议
1、建立汽车行业统一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并推动汽车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衔接互认。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2023年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及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品出口国,且现阶段新能源汽车产品优势明显,为进一步扩大汽车产品的出口优势,应对欧美国家的碳贸易壁垒,汽车产品急需成为2025年出台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的产品之一。
2、优先促进《积分办法》与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
加快出台汽车行业新能源转型相关配套机制,促进和推动汽车行业低碳转型。2023年6月发布的新版《积分办法》提出“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池”的要求,目前已有大部分企业参与了积分池的建设,且新版《积分办法》已超前提出“适时研究建立本办法规定的积分制度与其他碳减排体系的衔接机制”。因此建议应统筹考虑参与“积分池”建设企业的利益,经过科学计算后将“积分池”正积分合理转换成汽车碳排放积分或碳配额,充分延续《积分办法》的成功经验,让减排不足的企业向减排优秀的企业购买碳积分,促进行业更加积极地推动减排降碳,在全球碳博弈中打造中国汽车的低碳竞争力,补齐现阶段国内汽车行业碳排放管理的短板。
3、加快出台重点行业碳减排扶持政策,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并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有规划的碳减排。
建议在全国碳市场建设方面,扩大行业纳入范围,按照成熟一批、纳入一批的原则,尽快将我国重点碳排放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特别是钢铁、铝等重要上游关键工业原材料行业,可以有效促进汽车行业产品原材料阶段的碳减排;扩大碳交易产品种类,优化配额发放及履约机制,丰富CCER(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类型,例如新能源车出行与物流减排,适时引入碳期货、碳远期等交易产品;扩大碳市场的参与者范围,适时开放个人参与碳交易,进一步增加碳市场流动性,提升碳信用价值。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框架,利用好金融工具,推出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扶持重点行业实施低碳转型行动筹集资金。
4、加强数字化碳管理工具的规范化管理。
建议行业主管部门出台本行业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的建设标准及监督机制,加强碳管理平台数据质量计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平台全过程信息采集和信息公开,持续提升平台数据监测、采集、存储、核算、校验的可靠性、即时性及规范性。使得政府、行业机构、减排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得到标准统一、数据可靠、行业互认的数据,从而进行科学性、系统性、规划性的减排工作部署及实施,保障双碳目标的达成。
4、【两会建言】广汽冯兴亚:建议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
集微网消息,据中国标准化消息,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围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节能汽车发展、车规级芯片产业链发展及汽车出口等具体内容,带来了5项建议以及1份关于智能驾驶法规标准制定的议案。
针对充换电补能标准不统一、全固态电池标准缺失等问题,冯兴亚提出了统一大功率充电标准及换电标准、探索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等建议。
此外,近年来,我国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迅速发展,推动了清洁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然而,这些发电方式存在强随机性和波动性,传统电力系统的调节模式难以应对。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电力供需两端难度叠加。而电动汽车可作为移动储能单元,通过与电网融合互动,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响应快的分布式储能,为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双向互动,冯兴亚提出完善技术及标准体系、健全电价及电力交易机制、加大示范应用等建议。
5、11亿元!拓荆科技拟投资建设高端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基地
集微网消息,3月1日,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拓荆科技”)发布公告称,公司基于整体战略布局及经营发展的需要,为加快产能规划及产业布局,拟投资建设“高端半导体设备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
据公告披露,该项目由拓荆科技及其子公司拓荆创益共同实施,拟在沈阳市浑南区购置土地建设新的产业化基地,包括千级生产洁净间、立体库房、测试实验室等。该产业化基地建成后,将进一步提高其的产能,以支撑PECVD、SACVD、HDPCVD 等高端半导体设备产品未来的产业化需求,从而推动公司业务规模的持续增长,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公告显示,此次建设新项目,出于两点考虑:
一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巩固公司行业地位;
二是有利于公司把握市场需求,抓住市场机遇。
项目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额约为人民币 110,000.00 万元,其中拓荆科技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 38,000.00 万元,拓荆创益投资金额约为人民币 72,000.00 万 元。
项目资金来源:拓荆科技拟调减首发募投项目“先进半导体设备的技术研发与改进项目”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人民币 20,000.00 万元,同时调减超募资金投资项目“半导体先进工艺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募集资金承诺投资总额人民币 5,000.00 万元,并将上述调减的募集资金合计人民币 25,000.00 万元投入本项目,其余项目资金人民币 85,000.00 万元由拓荆科技及拓荆创益自筹。
6、强华股份集成电路核心装备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封顶
集微网消息,近日,强华股份“集成电路核心装备新材料生产基地项目”封顶仪式在上海临港产业区举行。
上海强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华股份”)是一家拥有20多年石英加工经验,主要从事高纯、高精度石英材料制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企业。
石英制品是集成电路芯片全流程关键设备及工艺流程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及耗材。据悉,强华股份现已成为中芯国际、北方华创等国内一线集成电路制造商石英器件的核心供应商。
强华股份临港项目主要生产8英寸-12英寸高纯、高精度石英器件及其它相关硅基器件。该项目于2023年3月拿地,同年7月开工建设,从拿地至封顶,不到一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