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手记:传承弘扬李政道先生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他为世界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为中国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和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8月11日上午,李政道先生追思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行,院士、专家、师生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330余人共同缅怀,深情追忆他的科学贡献和崇高品格。
李政道,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1946年,李政道赴美留学,后在美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1956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论断,翌年经实验验证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我刚参加工作,这一轰动事件令我备受鼓舞。”年逾九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焕乔依然记得当年的情形。从那时起,他更加坚定信念:一定要为国家的科研事业作出贡献。
自1972年起,李政道先生多次回国讲学、建言献策,改革开放后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进步,促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推动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制度等。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高原宁院士难忘,李政道先生先后提议在北京大学成立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和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并亲自担任两个中心的主任,促进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等领域的青年学者培养和国际合作研究。
“从先生组织的中外交流活动中,我们获取了前沿知识,激发了科研灵感。”多位科学家获益匪浅,感怀不已。
1983年4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立项,1988年10月实现第一次正负电子对撞,这是中国继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造卫星上天之后,在高科技领域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
从物理目标的选择到加速器方案的确定,从人才培养到工程管理,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过程中,李政道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是从零开始,在许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说,李政道先生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各种渠道协助解决了大量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传承弘扬李政道先生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不断开拓进取,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