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力争2027年人形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达200亿元
人形机器人是国家新型工业化战略明确的未来产业新赛道新领域。为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浙江近日印发了《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提出,力争到2027年,浙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培育省级及以上高能级创新载体5家、企业研发机构30家,实施重大科技项目30项;培育链主企业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建设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2个,打造示范应用场景50个;全省整机年产量达到2万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等多项细化目标。
通过整零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基础版整机在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方案》强调,要以整机制造为引领,推动整零布局协同化。
打造杭甬整机引领区。发挥杭州、宁波在科创、区位、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壮大整机企业,打造人形机器人整机引领区。支持杭州搭建“公版”通用整机平台,满足在不同场景下个性化功能的二次开发,重点发展通用人形机器人;面向健康养老、商业服务和特定场景应用需求,发展服务人形机器人和特种人形机器人。支持宁波聚焦制造领域,重点发展工业人形机器人。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引育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发挥整机引领区作用,通过整零协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衔接,带动产业布局协同化发展。
布局培育零部件协同区。支持各地结合产业特色优势,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新赛道,培育发展配套产业。例如,发挥杭州、宁波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优势,提升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电子皮肤、先进材料等关键部件供给水平;支持温州、绍兴、丽水依托电机和轴承产业优势,发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电机、机电执行器、轴承等零部件。
建设智能系统赋能区。支持杭州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感知等智能系统,突破具身智能技术,赋能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提升。鼓励大模型企业开发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加速“大脑”训练,强化语音交互、逻辑推理、任务规划等能力。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开发运动控制、平衡协调等专用模型,熟化“小脑”能力。聚焦视觉、听觉、触觉,搭建多模态感知系统,提升多传感融合处理水平。推动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与机器人融合创新。优化布局智能算力,构建云边端智算云中心,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灵活部署模式。
围绕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人形机器人属于交叉类学科,需要AI大模型、算法、传感器、控制系统等技术综合支撑。《方案》要求,要以企业创新为主导,推动技术攻关体系化。
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将人形机器人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梳理攻关清单,编制项目指南和专题实施方案,强化人形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围绕整机、关键部组件及智能系统组织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人形机器人“大脑、小脑、机器肢”等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支持企业和研发机构积极承担国家“人形机器人”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专项。
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试平台、中试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工程开发、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工艺改进等能力,加速科技成果工程化、产品化和产业化。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推进人形机器人整机、减速器和控制器、传感器和编码器、伺服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攻关及产业化,在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中给予支持。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等政策中,加强人形机器人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等创新产品的支持力度。
强化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鼓励各地加强与省内外优势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引进落地或共建人形机器人高能级研发机构,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支持整机和关键零部件企业高水平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企业科技创新载体。组建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促进有组织的技术攻关和有导向的市场应用。
发挥资源优势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
推进新型工业化,集群化发展是重要路径。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强调,要以强链补链为核心,推动产业培育集群化。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引。发挥浙江省关键零部件配套优势,引进国内外人形机器人整机头部企业及人才团队。跟踪掌握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进程,围绕长三角人形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提前规划生产基地,积极引进整机生产项目。依托高新区、未来产业先导区等重大平台,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招投联动等方式,精准招引产业链强链补链项目、专精特新企业和高端人才
培育壮大企业群体。瞄准高校院所和重点人才团队,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对接服务,通过技术成熟度和产业化成熟度评估,挖掘培育早期项目,超前开展企业孵化。围绕一体化关节、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灵巧手等关键部件及大模型、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等智能系统,梯次培育科技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加强高成长预期整机企业的培育支持力度,打造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
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挥杭州、宁波等地科创资源优势和整机企业带动作用,谋划建设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打造创新策源地、成果转化试验地、产业发展集聚地,辐射带动全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依托孵化器、科技园、专业园区培育建设人形机器人专精特新产业园,打造项目承载地、协同配套生产基地和场景应用示范地。通过先导区攻坚任务“揭榜挂帅”方式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场景示范应用等项目建设。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围绕人形机器人技术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引育机器人检测认证机构,开发高效检测设备。搭建人形机器人训练数据中心和训练场,建设动作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提供训练服务。建设人形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集聚专业化服务机构,促进资源高效对接。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场景应用多元化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展现出巨大的潜在需求。《方案》还指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场景应用多元化。
“人形机器人+制造”场景创新应用。聚焦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围绕上下料、焊接、装配、搬运、分拣、质检等工序环节,建设示范场景,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加强人形机器人与设备、人员、环境及多机器人的协作交互能力,提升柔性化定制化作业能力,深化典型制造场景的系统集成,分级分类打造示范产线、示范车间、示范工厂。把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建设纳入未来工厂评价内容,鼓励各地在生产方式转型、智能制造等项目中予以政策支持。
“人形机器人+服务”场景创新应用。拓展人形机器人在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推动在迎宾接待、养老陪护、家庭服务、商超导购等多元化服务场景中的应用,依托商业中心、服务中心、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建设示范场景,鼓励在未来社区、示范街区建设中探索应用人形机器人。面向危险恶劣作业场景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精确感知、精准操作等能力,发展消防、巡检、救援等特种人形机器人,提升特种作业效率与安全性。
实施“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工程。面向制造、商贸、建筑、医疗、养老、应急、家政等领域,建立人形机器人场景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开展“人形机器人+”应用示范,打造标志性场景和服务。建设“人形机器人+”体验中心,增强用户体验感和接受度。通过合作创新、首购订购等定制模式,发展面向用户特定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享受“互联网+”政府采购政策创新应用推广模式,通过短期租赁、共享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方式,加强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