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收购Silo 与英伟达竞夺再添筹码
AMD苏妈在X上这样表达兴奋之情:非常高兴Silo AI团队加入AMD,让AMD增添了一支卓越的AI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将加速AMD AI解决方案的应用和扩展AMD开源AI软件能力。
是的,AMD正计划以6.65亿美元收购芬兰AI初创公司Silo AI,旨在助力AMD应对大规模部署AI挑战、提供端到端的AI解决方案,全面对决英伟达,而Silo也将成为AMD战略版图的重要“拼图”。
Silo AI来头不小
Silo何以能入AMD的“法眼”?
总部位于赫尔辛基的Silo是欧洲最大的私人AI实验室之一,团队由300多名AI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其联合创立者包括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Peter Sarlin、前诺基亚首席技术官Tero Ojanperä等大拿。
Silo团队拥有丰富的经验,致力于为云、嵌入式和终端计算市场企业开发定制化的AI模型、平台和解决方案,以协助客户快速地将AI集成到其产品、服务和运营中。目前已成功推出200多个AI项目,业务遍布欧洲和北美,诸如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安联、飞利浦、劳斯莱斯、联合利华等均是Silo AI的客户。
在AI大模型领域,Silo AI除了自身的SiloGen模型平台之外,还在AMD平台上创建了开源多语言大模型,包括Poro和Viking,与OpenAI和Google等公司的专有或封闭模式形成对比。而且Silo AI一直都致力于在欧洲运算最快的超级计算机LUMI上扩展大型语言模型,而LUMI采用的芯片主要由AMD提供。
收购完成后,Silo AI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Peter Sarlin将继续领导Silo AI团队,向AMD高级副总裁Vamsi Boppana汇报。
预计在通过一系列监管之后,此次收购将于2024年下半年完成。
助力AMD提升生态实力
将合作伙伴Silo 收入囊中,对于AMD来说可谓一举三得。
专家分析,收购Silo,AMD不仅拥有在AI企业实战环境中经验丰富的专业团队,可进一步扩充自身的软件开发实力,还得到了众多大客户的资源和加持。更重要的是,这将提升AMD在AI软件和平台生态端的竞争力,加快构建一个围绕其芯片而构建完整产品和服务的AI生态系统,并推进客户基于AMD芯片AI模型的开发和部署,为AMD带来新的增长点。
当下,AI芯片的比拼不只是硬件的较量,更是软件和生态的竞夺。AMD去年推出Instinct MI300系列AI芯片,以挑战英伟达的H100。尽管Instinct MI300性能被指超过H100,但AMD却无法像英伟达那样尽享AI“盛宴”,主要原因在于AMD的软件生态功力不足,难以形成硬件、软件与整合解决方案的三位一体全服务体系。
AMD在2016年推出了开源的ROCm软件平台,在去年12月全新ROCm 6开放软件平台面世,欲与英伟达的CUDA较量。但英伟达基于CUDA深护城河,已将其软件平台扩展到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和服务,目前提供超过600个“预训练”模型,这意味着客户可加快部署这些模型,从而进一步“锁定”客户。
作为紧咬英伟达的AMD来说,建立一个有黏性的软件生态系统实现客户对其AI芯片的强需求变得至关重要。
对此,AMD人工智能集团高级副总裁Vamsi Boppana也乐观表示:“Silo AI拥有值得信赖的AI专家团队,并拥有开发领先AI模型和解决方案的丰富经验,包括基于AMD平台构建的先进LLM,这将进一步加速AMD的AI战略,并推动为AMD全球客户构建和快速实施AI解决方案。”
AI风投持续升温
生成式AI时代,AI芯片厂从AMD以及英伟达等AI巨头最近一系列投资和收购举措来看,随着AI领域的竞争不断加剧,类似的收购、整合潮仍将持续。
据Crunchbase的数据,第二季度全球初创企业融资额为790亿美元,季增16%,年增12%,其中AI融资依然是最主要的增长驱动力,融资规模按季增长一倍,达到240亿美元。
以英伟达为例,尽管作为AI时代最大“军火商”,但英伟达的深度布局仍在环环相扣。调研机构Dealroom透露,英伟达于2023年或参与了35起风险投资。前不久英伟达以7亿美元收购软件初创公司Run:AI,还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大模型开发者Deci AI。
AMD 的投资与整合步伐也在提速:其在过去12个月内向12家AI公司投资了超过1.25亿美元,并收购了Mipsology和Nod.ai,旨在扩展其AI生态系统,推进其计算平台的领先地位。此番收购Silo,更为AMD的AI战略部署再添劲旅。
不止老对手在合纵连横,还有新的搅局者意图分羹。
日前,曾被视作“英伟达竞争对手” 之一、英国AI芯片独角兽Graphcore宣布已被日本软银集团收购,软银借助Arm的成功上市,在AI领域的战略投资也在加快。此次收购之后如何布局,是否会深入AI芯片领域再立山头?
业界专家分析,这些AI领域的投资与整合大都侧重于生态系统完善、推进大模型加速部署、端到端解决方案来展开,未来新一轮的洗牌也将徐徐展开。